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地调动态

地调动态

地质调查怎么干?瞄准新需求,围绕新定位

发布日期:2018-12-03

        对地质调查“三个深刻转变”及地质调查拓展转型有了更高认识,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更加深刻理解了“三个深刻变化”的内涵。
  一是更加深刻理解了由服务于矿产资源向服务于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深刻转变。该转变决定了地质调查工作布局由原来注重重要成矿带、重要远景区、整装勘查区等地区部署向同时注重重要经济区、重要生态区、重要流域和重大工程区部署转变,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更加宽广,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二是更加深刻理解了地质调查指导理论由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刻转变。地质科学主要是针对地球表层岩石圈,主体是探讨岩石圈物质运移及动力学过程。地球系统科学不仅关注岩石圈及其地球深部圈层,更要关注地球表层的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演化历史,探索不同圈层协同演变规律,分析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与自然资源形成演化的关系、地球的形成演化对自然资源发育和分布的制约关系等。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我们从深层次构建地质调查全新的业务布局,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创新带动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的实现。
  三是进一步理解了地质调查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深刻转变。以往地质单位的发展主要以承担项目推动事业发展,新时代单位事业发展更加强调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突出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解决关键地质科技问题,带动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的实现,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实现地质调查信息化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变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步伐的主要依托。地质调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才会有不息的生命力。
   (二)从更深层次理解了局党组确定的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定位。
  一是进一步领悟了国家需求变化是决定地质调查工作拓展转型的根本,地质调查要随着国家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内容和工作布局;二是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地质调查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历史责任,当前更加需要加大油气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力度,推进实现重大突破;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地质调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核心内容,牢固树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认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统一体及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是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解了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内涵(查明生态要素地质背景、赋存地质条件和地质制约因素)。
   (三)更加坚定了落实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布局,推进地质调查拓展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坚定了落实局党组构建的地质调查拓展转型业务布局的决心。新确定的新时代地质工作业务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工作内容,这是局党组依据国家对地质工作重大需求变化以及地质工作内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做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全力推进新的业务布局落地实施并取得重大成果,是总工室的历史使命和主要职责。
  二是坚定了推进地质调查拓展转型的信心。近几年来,新的局党组带领全局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取得以天然气水合物为标志的多项重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全局的凝聚力和获取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的信心。新的形势下,紧密团结在局党组周围,把握住中国发展历史给予地质调查的重大转折机遇期,一定能够实现地质调查新的拓展转型,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新的贡献。
   进一步增强了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一)全力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实现重大成果突破。
  “科技创新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命根子,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灵魂,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要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解决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前提。”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的话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是与地质调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局的创新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结合总工室正在推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地质调查科技创新依然任重道远。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必须进一步聚焦解决地质调查中的“卡脖子”地质科技问题。首先,要找出“卡脖子”问题;其次,要构建解决问题的机制;最后,要全力解决关键地质科技问题,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实现重大成果突破。
  目前,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家重大需求把握不准、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梳理不够、“卡脖子”地质科技问题分析不清、创新机制难以落地等,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变和提质增效。
  培训会上演示了地质云2.0,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化建设按计划取得的重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的自然资源信息系统、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尚存在缺陷,已上线的数据库还存在数据服务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特别是在推进地质调查业务全流程信息化方面还不够等问题,要求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质云信息服务平台过程中仍然需要加倍付出努力。同时,地质调查信息化的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是目前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还需要以示范带动主体调查业务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只有地质调查业务实现了信息化,地质云等信息服务平台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推进地质调查过程中的信息化,时不我待,需要全力以赴抓好、抓到位。按照已发布的地质调查信息化规划,实现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根本转变,真正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效率,推进大数据平台下的科技创新,是当前总工室的核心使命之一。
  加强学习新知识,提升本人业务能力,为干好本职工作提供新的动力
  一是此次会议上的自然资源调查、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培训内容,使我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较好地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的地质调查转型拓展内容,有助于我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二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地质调查拓展转型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这也限定了自己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决策部署的推进落实。因此,我迫切需要加快学习新知识,更新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三是以往主要注重熟悉领域的知识更新,以后要重点注重不熟悉业务领域知识的学习更新。
  四是当前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对业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储备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克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信心不足的问题。通过学习并结合业务实践,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履职尽责提供能力保障。
  五是培训班的学习只是开头,在深入学懂悟透此次培训会的新内容、新思路、新要求、新布局的基础上,要结合工作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掌握地质调查拓展转型的深层次工作内容,并切实转化为工作中的指南和动力。
   全力落实会议部署,按照局党组要求做好下一步工作
  (一)组织编制好全国地质调查规划。
  结合培训班的内容,更加突出强调全国地质调查规划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突出地质调查转型拓展内容的规划,特别是要加强生态地质调查、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方面规划内容的完善。
   (二)完善2019年~2021年地质调查业务体系。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及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新发现的一些问题,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完善后三年业务布局,确保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内容全面合理体现在后三年“计划-工程-项目”布局中。
   (三)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优化改革的具体方案。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要求,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放管服”改革,尽可能为项目负责人减负,最大程度地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严控项目质量,激发业务人员创新活力。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依据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后,提交分管领导专题会讨论。
   (四)完成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
  完成六大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推进开展实质性运行;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区调、矿调、环调三项技术标准的发布;组织提出地质灾害调查、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新的技术标准编制方案。
   (五)强力推进地质云信息化建设。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培训会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部署,总工室要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强化地质云2.0上线后的应用服务,组织好宣传培训,让业务人员了解、熟悉、掌握、使用“地质云”平台。加强地质云2.0上线后的技术保障,及时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地质调查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云”平台的数据实时采集、汇聚整合、分析处理能力。按照地质云数据共享服务办法,面向不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提供上线数据的共享服务。加强网络安全保密定级、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数据保密审查等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六)科学制定2019年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
  按照培训会宣讲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地质云)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客观分析2017年和2018年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责任目标制定,以及考核中的经验和不足,联合科外部及各部室,更加精准地制定2019年度直属单位和“计划-工程-项目”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目标和指标。
 
来源:中国矿业报